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中期建设与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5-07-23 发布人: 浏览次数:

按照《关于开展高等学校编制中期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的通知》(陕教高办[2014]9号)文件要求,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陕西省《关于深化改革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意见(2014-2020)》(陕办发[2014]2号)等文件精神,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专业建设,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中的龙头作用,全面提升我校的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长远发展目标,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结合我校专业建设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办学定位及中期发展规划的思路

(一)学校办学定位

1.类型定位

教学型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2.层次定位

应用型本科教育。

3.规模定位

扩大本科生规模。把全校规模控制在15000人左右,将统招生规模控制在12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不低于75%。

4.学科专业定位

学科专业分为核心层、拓展层和支撑层。核心层为经管类、医药学类学科专业;拓展层为医药保健、休闲、旅游类学科专业;支撑层为文、理、工等学科专业。

5.办学模式定位

以市场为导向,产业为依托的“三结合”(产、学结合;校、企结合;专业、行业结合)办学模式。

6.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需要,以能力为导向,校企合作为依托,实施以适应就业需要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7.服务面向定位

立足西咸,面向陕西,贴近行业,服务社会。

8.发展目标定位

到2020年,努力把我校建成特色鲜明,在省内同类型民办院校有一定影响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二)中期发展规划的思路

坚持市场化原则,以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密切把握陕西省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的战略机遇,紧密结合学校自身的基础和优势,重点发展本科高等教育,逐年缩减专科高等教育,适度开展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专业布局和商、药类人才需求缺口的对接,并结合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在经济管理及医药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支持,使之发挥引领作用。同时与陕西和西部地区现有的商科类院校的相关专业实行错位竞争。形成以经济管理和医药类专业为重点,以商、药为特色,经、管、医药、文、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并通过专业的复合交叉和不断创新,动态适应未来西咸一体化及周边地区的商贸及医药服务业及相关产业不断调整的要求,打造同类民办院校中的商、药专业品牌。

二、现有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一)学科专业履盖面较广,布局调整具有一定的基础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20个,涉及了经济学、文学、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共7个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类专业2个,文学类专业4个,工学类专业5个,医学类专业3个,管理学类专业4个,艺术学类专业2个,学科履盖面较广,为学科调整及学科交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现有专业基本信息一览表

序号

专业名称(全称)

专业代码

学位授予门类

备注

1

药物制剂

100702

理学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2

药学

100701

理学


3

中药学

100801

理学


4

制药工程

081302

工学


5

电子科学与技术

080702

工学


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0901

工学


7

服装设计与工程

081602

工学


8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080410T

工学


9

国际经济与贸易

020401

经济学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10

贸易经济

020402

经济学


1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20102

管理学


12

市场营销

120202

管理学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13

财务管理

120204

管理学


14

人力资源管理

120206

管理学


15

汉语言文学

050101

文学


16

汉语国际教育

050103

文学


17

英语

050201

文学


18

秘书学

050107T

文学


19

动画

130310

艺术学


20

服装与服饰设计

130505

艺术学


(二)经济管理类和医药类专业发展具备了较好的基础

学校自建立以来,就始终将经济管理类和医药类专业作为发展的重点,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三类学科已成为学校的优势所在。从在校生数目来看,商学院和医药学院的学生占全校学生人数的64%,从招生情况来看,经管类和医药类专业相对热门,以2013年的招生情况为例,全校招生情况最好的前7个专业中,有5个属于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院、国际经济学院和医药学院,占全校当年招生人数的65%。同时,我校经济管理类和医药类专业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上已有成效,其中药物制剂专业2012年获批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市场营销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3年获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经济管理类和医药学类专业在学校学科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为学校经济管理类和医药类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学科体系尚未形成,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偏低,办学条件有待完善

由于学校升本时间相对较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学科带头人相对偏少,学科梯队不够健全。学科体系尚未形成,全校仅有药学类一个一级学科。现有本科专业的基础实验室及专业实验室条件有待完善。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偏低,与行业、企业结合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机制尚未建全,针对专业建设的科研成果不多,标志性教学成果很少,仍需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实验示范中心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标志性成果的建设上下功夫。

(四)专业建设的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

专业建设的国际化程度是商科院校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国际商贸学院更应该在国际交流和国际化提升方面有所突破。目前,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尚未起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国际化元素尚缺,直接影响了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及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关于社会需求的总体调研及预测情况

(一)专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新机遇:我校位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核心地带,2014年1月4日西咸新区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我国第七个国家级新区,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区域,新区建设急需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学校要抓住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期和机遇期,专业建设要紧扣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2.新要求:国家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学校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已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方向发展,要避免办学的同质化倾向,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一大批懂技术,能操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学校要逐步从新建本科院校向新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最首要的就是要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使我校的专业设置适应转型发展的要求。

3.新挑战:我校属于民办本科高校,确保生源数量是维持学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渠道,但自2012年以来随着学龄人口的不断缩减,生源危机对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倒逼学校要在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上狠下功夫,从内涵建设上上层次,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我们学校。

(二)专业人才社会需求总体预测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陕西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依据《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件精神,“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将以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相应开展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农村,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房地产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旅游、文化、会展等现代服务业,运用现代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这将对经济类、管理类、信息技术类、医药保健类、文化创意类、土建类等专业发展提供广阔前景。

四、中期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的目标、思路、原则

(一)中期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目标

在我校发展科学定位基础上,全面考虑我省现有高校专业布点情况、人才供求情况和我校实际办学条件、办学能力等因素,根据我校“十二五”总体发展规划,经过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努力在专业设置、管理和发展上形成自主、自检、自律的良性运行机制。

1.总体目标:深化专业内涵建设,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传统专业稳定发展,优势专业特色鲜明,品牌专业水平较高、新兴专业基础较好。坚持专业均衡发展思想,采取全面建设和重点建设相结合的方针,继续支持省、校两级重点专业建设力度;以专业综合改革为切入点,加大投入,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优势专业,并以此带动专业群建设水平的提高;做大做强医药类优势专业,做精做优经管类专业,大力发展土木建筑、珠宝类、服装类专业,重点扶植信息技术类传统专业,全面建设医药保健、文化创意类新兴专业。建立以经济管理和医药类专业为重点,药商结合为特色,经、管、医药、文、理、工、艺术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使全校专业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与学校总体发展和布局相适应,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2.主要指标:继续加大专业建设力度,通过专业调整和新专业申报,使学校“十二五”期间专业数量达到28个左右;新增3-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5-6个校级重点专业,使省级专综项目数达到6个左右,校级重点专业数达到12个左右;平均每年新增专业2-3个;专业内涵持续增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团队、名师、课程、实训基地、社会服务等专业内涵建设指标达到学校“十二五”规划要求。

(二)中期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深化改革、科学发展、提高质量、增强能力”为指导,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提高、以抓提高为主;外延扩大、内涵提高、以内涵提高为主。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核心,积极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依据“适应产业结构,立足区域经济,瞄准岗位需求,强化技术技能培养”的专业建设思路,坚持专业均衡发展思想,持续推进“省级重点—院级重点”两层迸进专业建设体系,紧扣专业综合改革继续加强特色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不断增强经管类、医药类专业扶植力度,在专业设置上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以重点专业建设及专业综合改革为切入点,加大投入,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专业,并以此带动全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

(三)中期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原则

1.坚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原则。专业建设结合西咸新区的经济、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重点与一般、数量与质量、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坚持遵循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规律原则。专业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树立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观念,在扩大专业规模的同时,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前瞻性与可持续性相结合,力求达到人才需求现实性与人才培养科学性的统一。

3.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优先建设原则。在专业调整和建设中,要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与优势的专业。

4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专业建设方面,要处理好规模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教学与科研、发展与投入、改革与建设的关系,紧紧围绕把学校建成以经管类和医药类为主,经、管、医、工、理、文、艺术等多种类型专业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目标。

五、中期专业建设分年度计划

以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技术人才为目标,坚持质量兴校原则,2014-2016年期间全校专业拓展到28个左右。分年度专业建设计划如下。

(一)以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切入口,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以招生情况好、就业质量高、发展前景广阔为原则,从2014-2017三年期间重点扶持省、校两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对3个省级专综项目和7个校级重点专业持续加大建设力度,不断改善专业办学条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学校优势专业继续稳定发展,并持续保持具有较高人才培养质量。

省、校两级重点专业分年度建设计划表

(二)围绕学校特色专业构建专业群,凸显办学特色

整合学校现有本科专业,在现有基础上打造五个特色专业群,优先选择专业生命力强、生源好、就业率高的专业为核心专业,并充分考虑师资队伍条件、实验实训条件,以及创新人才模式等因素,来选择拥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的专业作为专业群建设。

特色专业群分年度建设计划表

专业群名称

专业群专业名称

2014

2015

2016

医药类

药物制剂



中药学



制药工程



药学



经管类

市场营销



国际经济与贸易



财务管理



贸易经济



人力资源管理



文化创意类

汉语言文学



英语



汉语国际教育



动画



珠宝服饰类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服装与服饰设计



服装设计与工程



信息技术类

电子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三)对接产业需求转变,大力发展应用技术类专业

同时学校紧抓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充分开展企业和行业社会调研,2014-2017三年期间平均每年计划新增3~4个专业,新增专业计划列表如下。

新增专业分年度计划表

序号

新增专业所属专业类名称

2014

2015

2016

1

金融学类


2

电气类



3

计算机类



4

土木类



5

中药学类


6

医学技术类


7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8

工商管理类



9

电子商务类



10

旅旅管理类



11

设计学类


(四)结合社会需求,淘汰落后专业

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逐步淘汰与社会需求和发展不相适应的落后专业。坚持“均衡发展、数量稳定”原则,以招生和就业实际情况为依据,2014-2017三年期间,逐步淘汰与社会企业需求不相适应的落后专业。

六、开展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及保障条件

(一)开展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1.根据学科专业布局调整需要优化资源配置

根据学科专业布局调整需要,对现有院系设置进行调整,建立有利于学科专业集群和复合交叉的体制机制。并根据新增专业的需要,及时完善新增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

2.形成学科专业调整的良性运行机制

根据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与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组成学科评价体系,通过科研课题、咨询项目、新兴课程组合等途径对专业的培养方向、课程体系定期进行调整,形成对学科的反馈和促进,建立学科专业的创新、更新、进入和退出机制。

3.搭建校企对接平台,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

成立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引导二级学院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共同体,实行多种形式合作共建,实现校企合作双方良性互动,逐步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以专业为载体,校企双方合作开展产学教育,及时沟通技术人才供求信息,促进学生就业;协助设置和调整专业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确保所教、所学、所用三者对接;在企业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合作实施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前的上岗实习;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能进行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促进学生高质量、有尊严就业,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

4.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为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一条主线,四个阶段”动态式、多样化、可选择的教学体系,使学生毕业时基本达到就业岗位的要求。四个阶段分别为:基础实验阶段,主要包括课内实验和专业课实验;综合提高实验阶段,主要包括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实训实习阶段,主要包括校内外专业技能实训实习;职业岗位能力阶段,主要包括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外岗位实践教学和企业岗位文化体验活动等。

对现有本科专业投资2000万元,新建(扩建)财务管理综合模式实验室、国际贸易实务实验室、市场分析实验室、工程造价实验室、制药工程实验室,普通物理实验室、原画实验室、珠宝鉴定中心等,同时根据专业需要,建立80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对现有实验室进行扩充,以满足现有专业教学的需要。今后三年内,结合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和新建专业逐年加大投入。

5.按照职业需要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

建立“平台+模块”的课程教学体系,明确课程体系与能力培养对应关系。“平台”指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实践教育平台课程和能力拓展平台课程等四个平台课程。每个平台课程根据专业方向、市场岗位需求和能力发展需要的差异性设置多个课程“模块”,供学生根据专业方向和个人需要自主选修。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拓展迁移到岗位技能。

同时,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完善课程质量标准,加大课程评估和教学督导的力度,加快现有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步伐,努力培育和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兴校建设工程”。

(1)坚持人才培养和引进并举的方针。一方面积极鼓励广大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另一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引进高层次人才。形成一支学历和学位层次有较大提升,结构得到明显改善的专任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岗位达到教师总岗位的30%左右,讲师岗位则应达到40%,研究生学位比例争取达到70%左右。具体到每个专业,按8—12人配置教师队伍,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不少于1人,具有副高级职称的教师不少于2人,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不少于4人,助教不少于3人。

(2)做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着重从三个方面的培训:一是新的教学理念的培训,二是合格评估基本要求的培训,三是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培训。。

(3)选拔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内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研修,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科研合作;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学校讲学与学术交流。

(4)力争实验技术队伍有较大发展,学历结构中以研究生为骨干,本科生为主;建立一支人员充足、结构合理、能力较强,完全胜任教学科研需要的实验技术队伍。

7.加强科研和科研基地建设,实施“科技兴校”工程

(1)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在学校总体建设目标的框架内,高举创新和特色的旗帜,凝炼鲜明的学科科研方向,建立多学科交叉协作,联合攻关的科研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校外科研协作,提高科研水平。“十二五”期间,力争承担省级各类科研项目30项,项目资助经费实现120万元,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2)加强科研管理,建立健全科研激励措施和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3)以教学改革为动力,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参与教学改革工作,通过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新途径。实施“专业与职业结合,教学与培训结合及实习与就业结合”的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推动学生就业力和就业率的提高。

(4)加速发展应用性开发研究,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科研科技产业的良性互动与发展。

8.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

加强与国外学校和机构建立国际交流合作关系,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首先要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国际化,通过在课程中增加国际商业文化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经济管理和医药类专业要通过课程互认和学分互认等方式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并在人才培养中引入国际标准与从业资格认证项目。其次,要推进教师队伍的国际化,逐步提高教师队伍中具有国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教师和外籍教师的比例,邀请海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支持骨干教师参与国际学术活动。

(二)开展专业建设的保障条件

1.组织保障。依托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组织各专业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确保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围绕规划正常、有序地开展。

督促各专业成立有校外行业专家、企业专家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本专业的建设工作,制订详细专业建设规划和各专业建设实施计划。

积极贯彻落实“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办学理念,校级以上的重点建设专业均要依托具体企业或行业协会合作建设本专业。

2.制度保障。依据国家政策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出台校企合作指导意见、专业建设规划方案、质量工程实施方案、专业评估意见、质量评价建议等专业建设,指导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内涵建设、质量评价等工作,形成保障专业发展的系列制度体系。

3.资金保障。开源节流,拓宽筹资渠道,降低筹资成本,为专业提供充裕的财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及省上相关资金,支持学校专业建设;学校划拨专项资金,保障专业建设;主动寻求与行业企业合作,争取多种资金对专业的投入。

4.教学团队保障。通过引进一批、聘任一批、培养一批,建立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重点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双师结构”优秀教学团队;从思想水平、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四个方面进一步培养现有教师队伍,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健全师资队伍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注重对专业教师实际能力的考核和职业技能鉴定。

七、经费投入计划及年度执行计划

三年计划累计投资3720万元用于专业发展和专业建设,确保专业规划实施经费足额到位,2014-2017三年专业规划与建设的经费投入计划如下:

专业发展及专业建设分年度经费投入计划(单位:万元)

建设类型

建设内容

2014

2015

2016

小计

专业综合改革建设

省级重点专业

200

250

300

750

院级重点专业

100

200

300

600

专业群建设

特色专业群

100

150

200

450

新专业建设

开发8-10个新兴专业

100

200

300

600

传统专业改造

与人才需求不相适应专业

50

100

150

300

课程改革配套

200

300

400

900

继续教育专业建设

20

40

60

120

合计

770

1240

1710

3720

 

八、继续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继续教育专业建设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受教育者知识、能力、素质为目标,突出职业性、针对性、实用性、开放性的特点,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重点,以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紧密结合我省发展实际,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和手段创新、成人教育特色凝练等方面下功夫,以期提高质量,塑造品牌,形成特色和优势。

(二)建设目标

继续教育专业建设重在内涵提升,重点构建符合我校实际、能调动全校及所有函授站点积极性、实现成人教育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重点建设一支热爱成人教育事业、熟悉成人高等教育特点、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教学经验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集中建设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人才培养特色、反映我校成人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优势项目。

(三)建设内容与发展规划

1.优化专业培养方案。首先要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是专业建设的主要依据与基本质量标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确定要经过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突出相关职业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有利于科学人文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拟决定采用教改立项的办法在3-5年内对我校开设的成教专业进行教学计划修订,使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相关专业的基本规格更注重体现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做到职业与岗位定位准确,学科与专业定位准确,层次与类型定位准确。

2.鼓励特色专业申报。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情况,适时进行资源整合,对有特色、有市场、有竞争力的新专业学校予以扶持,给予一定的前期调研和专业设计、论证、申报等资助经费。重点鼓励不同学科甚至不同学院合作开发成人教育新专业,共享专业建设资源,共同负责专业建设。

3.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开展继续教育专业的考核评估,对考核评估不合格的专业,或连续2年考核评估均为基本合格的专业将限期整改或予以淘汰。对连续3年招生不能开班,又无充足生源准备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专业,第4年起暂停招生。对一些生源市场萎缩的传统专业进行适时改造和整合。对连续3年招生萎缩,上一年度招生数少于组班最低人数规定的专业予以淘汰。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关键。为了加强函授站点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校将根据专业情况努力建立一支数量、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成人高等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并充分利用本校教育优势资源,对各专业由学校选派2-3名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专业主干课教师担任面授教学和毕业论文答辩等工作。

5.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设立省外函授站奖励制度,根据招生规模、学费收费标准、教育与管理等情况给予一定的经费奖励。每2年组织一次优秀成教教师和优秀成教管理人员的评选和表彰活动。

上一条: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关于落实“高教三十条”强化内涵建设 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
下一条: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学科(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

关闭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